好心情说说吧,你身边的情绪管理专家!
好心情说说专题汇总 心情不好怎么办
父母让你心寒的句子
你活得光鲜亮丽,父母却在低声下气
文/入江之鲸
前段时间,和朋友聊天,他陪一个弟弟在北海道旅行。
我问他玩得是不是很开心。他告诉我,他和弟弟不是一路人,所以旅途并不是很愉快。
他细细跟我讲道,弟弟缠着爸妈要去日本玩,他妈不放心,便邀请我朋友跟着弟弟过去。
他的弟弟,家境不算富裕,刚上大学也没有能力自己赚钱,却有着挥金如土的本事。就拿一件小事来讲吧,日本物价很贵,一片哈密瓜要30人民币左右。
朋友问我:你能够认同自己还不能挣钱,家里也不是很有钱,眼都不眨只是因为口渴了,不肯买水却一口气吃了三片哈密瓜的小孩吗?
这孩子,让我想到一句印象很深刻的话:父母尚在苟且,你却在炫耀诗和远方。
身边这样的人,挺多的。
我另外一个朋友,家庭条件很一般,却把日子过得很高级。
她嫌单位盒饭难吃,每天中午出去下馆子,下午还必定订一杯十几块钱的奶茶外送。和她一起出去逛街,她总会拉着我吃人气很高、价格也很昂贵的餐厅。和她旅游,她对景区里各式物价虚高的食物和纪念品,向来都是潇洒地买买买,花钱如流水。臭豆腐不算好吃,她尝了一块,吐出来,嫌恶地皱皱眉,扔了。
我都不敢劝她花钱别太大手大脚。每次试图奉劝她,她都不服气地斜乜着眼,搬出她的有两句名言,理直气壮地开腔。
第一句,女孩子,要富养;第二句,出来玩,就一定要开心,别太在乎钱。似乎我要是劝她适当地节约,倒显得我太抠门太小气了。
我本以为她必定家境殷实,直到有一次去她家里。她住在城郊的民房里,老旧潮湿,又窄又小,从一楼上二楼,要从一个很陡峭的楼梯爬上去。
她的奶奶穿着她高中时的校服外套,坐在家里拣菜。她问奶奶怎么不去打牌,老人家说道:这两天输了几十块钱,今天不高兴去了。
我借用他们家卫生间,奶奶不忘嘱咐我,要用桶里盛的洗过拖把的水冲,别按按钮,水一冲哗啦啦的,浪费钱。
正是这样节俭的老人,却把自己靠卖菜一块一块攒来的积蓄,尽数交给孙女,任由孙女挥霍。
中午和她爸爸妈妈一起吃饭,她爸表态,不指望她赚钱养家,她赚的那点工资,给自己吃穿用度就好了。
后来,那位朋友约我假期一起去旅游,向我提起冬天上下班很冷,她准备买车,家里人也同意给她买。听到这些,我都只能笑笑,不知道该回应些什么。
有句笑话这样说,我视金钱如粪土,爸妈视我如化粪池。
我们这一代,不少人如此。
前段时间网上讨论孩子究竟该穷养还是富养,提倡富养的人问:男孩要穷养?你孩子跟你多大仇啊?
我也想问
查看更多>>【亲恩】一个人在母亲体内经过十月怀胎,到出生人间的这段过程,除了必须经过十个月的挣扎外,在出生的那一刻,孩子更是扯母心肝,踩母亲的胯骨,如千刀搅割、万箭穿心一样,使母亲痛苦不堪,受尽折磨。
除了母亲怀孕、生产时所受的苦难以外,子女出生后,父母又用什么样的心来养育子女呢?
如斯重苦,出生此儿,更分晰言,尚有十恩。
母亲怀胎除了有上面所说的那些苦难外,再深入分析,还有十种恩德。
第一,怀胎守护恩。
母亲为保住肚里的小生命,必须战战就就地悬着一颗心,深怕一不小心,胎儿会保不住。所以从怀孕第一个月起,就必须付出全部的心力来保护胎儿。
第二,临产受苦恩。
我们的生命能来到人间,是因为与父母结了很深的缘,有些是善缘,有些是恶缘。如果是恶缘,从怀胎第一个月就开始折磨母亲,尤其到快生产的时刻,有人阵痛了好几个小时,甚至几天,还无法顺产,做母亲的为了保住小生命,不惜拼着自己的生命,挣扎在死亡边缘上。
中国人看待亲子关系,大都归诸密切的因缘,尤其佛教分析亲与子的因缘更是深入。也因为亲与子有了这份深切且奥妙的因缘,所以中国人很重视孝道。而西方人认为父母与子女就如同种树,把种子种下,随后开花结果,果实成熟后就脱离树木。所以西方父母与子女之间,讲的是一个爱字。
西方人的孩子出生后,就被训练得独立自主,等到孩子长大,让他们受教育,做父母的尽完应尽的责任,对孩子就完全采取自由放任及独立自主的心态,所以亲子之间的感情通常较为淡薄。正因为这种心态和这种社会环境,所以子女对父母也没有扶养的义务,父母年老了,只好自己到老人院居住,还好西方国家的老人福利制度办得很好。
反观中国人,孩子出生后,大多数的母亲就一刻也不离手,双手怀抱着孩子,好像母子之情永远都无法分开,这份浓郁的亲情让孩子们在长大成人后,转化为一份孝思。
其实,东西方的女性在怀胎时并无两样,但是他们的观念、习惯与我们有所不同,父母有爱子女的责任,但子女是不是能爱父母,那就要看他们的心了!
佛陀说人性本善,所以为人子女者应该时刻体念父母恩啊!亲与子是因缘,承过去的业因牵引,结下了父母子女的因和缘。现在是承受过去的因缘、业力,未来也将承续牵引的业果,所以我们不只要有因果的观念,还要有因缘的观念,因缘果报是不断循环的。父母爱护子女是因,我们孝养父母是果,这就是善业的因缘果报。
第三,生 查看更多>>
【父孤母寡寒冻饥渴】或有父孤母寡,独守空堂,犹若客人,寄居他舍,寒冻饥渴,曾不知闻。昼夜常啼,自嗟自叹。
有些子女不是父孤就是母寡。所谓父孤指的是母亲已经过世了,而父亲没有再娶。有些是因为怕再娶进门的太太不会疼孩子,所以一个人含辛茹苦,忍受一切困难,抚养子女长大成人。
母寡也就是有些为人母亲的,年纪轻轻的丈夫就去世了,为了子女她不敢再嫁,怕后父不疼前人子,为了要全心爱孩子,她不敢把情和爱再分给另一个人,一心一意地养育子女,把所有的希望都放在孩子身上,希望孩子能快快成人,学业早日成就,更希望孩子事业有成,建立幸福美满的家庭;为了子女,再辛苦她都能忍耐,这是何其伟大的寡母啊!
这些为了子女而甘于孤单的父亲,或是为了子女而愿意历尽艰辛的母亲,他们都心甘情愿地独守空房,但是子女长大成人、成家立业之后,却往往淡忘了父母亲的恩情。
有些孩子从小就十分依赖父母,黏得很紧,一放学回家,就屋前屋后地找妈妈;等到年纪慢慢长大,从乡村的小学,到镇里的中学,进而到大都市念大学,刚开始时还会盼望每个星期假日的到来,好回家探望父母亲,但随着时日的消逝,认识的朋友愈来愈多之后,便慢慢延长了不回家的时间,减少回家的次数,注意、关怀的对象也慢慢地移转到朋友身上。甚至年纪再大些时,就开始追求异性的感情,而忽略了亲子之间的亲情,等到那个时候,说不定一整年他都不想回家探望父母了。
现代社会一般人的学识普遍提高,学校为年轻人设想得很周到,比如寒暑假举办了很多夏令营、冬令营、登山等活动,让年轻人有很多相处的机会。一个学期四个月,本来寒暑假应该回家探视双亲、承欢膝下,可是现在的年轻人有很多在外活动的机会,以致没有时间回家看望父母。所以很多人一长大对父母的亲情爱念就慢慢地淡忘;更有许多人在毕业后出国进修,一去数年,归期渺茫。
佛陀教导众生是以孝为先,能孝才有善,如欠缺孝而来说善,是本末倒置。如果对自己的父母一个给你很多亲情的人,你都不知道要去爱他,你真的能去爱那些与你没有任何关系的人吗?所以说百善孝为先,真正的好人是从尽孝开始。
现在有很多学业完成、事业家庭都有成就的人,父母亲仍住在乡下,有些具有孝思的人,会把父母亲接到都市去。
到了都市,儿子忙事业,媳妇忙着帮忙赚钱,孙子也上学去了,父母亲就像寄居在别人的家庭一样,整栋房屋空空荡荡的,就只剩老人家在看 查看更多>>